十二月底,一月初西班牙的學校都放假,正好可以接待來自故鄉的好友。假如最近剛好有家人朋友要來拜訪你,這篇文章可以給你參考。
接機
為了表示誠意,我堅持到機場親迎貴賓(為保護當事人,稱呼他們阿國和小青好了,簡稱國青團),並且帶他們到下榻的旅館安置。我算好時間,在班機預計降落的時間抵達機場入境大廳,用GOOGLE直接搜尋航班號碼,馬上就知道他們在第幾航廈的幾號大廳入境。我在大門口拿著攝影機等著他們出現,要錄影留念。看到好久不見的同胞當然很高興,為了捕捉畫面,我只盯著模特看沒特別留意細節。
"行李在哪裡領?",我們給彼此個大擁抱的時候,阿國問我。我忽然傻住。
阿國他們是從臺灣先飛巴黎再轉到馬德里。常在歐盟區走跳的人都知道,從巴黎飛馬德里之後,是不用再經過移民關的,因為西班牙和法國同屬申根區。基本上下飛機後,領了行李就可以走人。反過來,如果是從馬德里飛法國,可能就不一定。法國當局目前面對恐攻陰影是草木皆兵,所以安檢上不會馬虎。我忘了告訴阿國這件事。他們下飛機之後想說先過移民關卡之後,才需要領行李,但因為一直沒看到關卡,就不小心走出來了。幸好當時是跨年夜,人潮不多,大部分警力又都在市中心控制跨年民眾,所以我趕快叫阿國逆向回去找行李。但通常那個門是不能往回走的。
地鐵票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朝聖者之路典故
西元812年的時候,西班牙西北部Galicia一帶的人們號稱發現聖雅各(Santiago el Mayor)的遺物,於是歐洲及環地中海國家的基督徒陸陸續續徒步前來Galicia朝聖。西班牙國王阿方索二世在發現遺跡的地方,也就是"Santiago de Compostela"(註: compostella是campo de estrella"星空原野"的意思)建造一個教堂,十五世紀開始成為歐洲各國紛紛前來朝拜的聖地。路線有好幾條,最知名的是從法國St-Jean-Pied-de-Port開始走的Camino francés(法國之路),可以欣賞西班牙北部的Camino del Norte(北海岸之路),還有從西班牙南部大城Sevilla往北走的Vía de la Plata(白銀之路)等等非常多條(如下圖),甚至也有從比利時、奧地利、甚至以色列開始走的。只要在路上看到貝殼的符號,就是朝聖者之路的指標。本來想要認真介紹西班牙朝聖者之路,但網路上的資料好豐富阿,決定直接介紹我去的地方就好...

(上圖資料來源:https://flipermag.com/2017/04/19/camino-de-santiago/)
12月初的時候,我挑了一個長周末,離開馬德里去走訪朝聖者之路中,camino francés沿線的León, Astorga和Castrillo de los Polvazares三個地方,行程長達兩天兩夜。我本來也沒打算要走朝聖者之路,甚至還勸退跟我一起來西班牙念書的同伴,說沿路風景都差不多啦,別浪費時間。但因為我很喜歡旅遊書不會介紹的中世紀小鎮(例如Castrillo),但這些地方常常沒有公車可以搭,所以只好走路過去。
León(萊昂)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西班牙號稱是多元文化國,各處古蹟都能看出不同文明及不同藝術風格互相融合的痕跡,而托雷多(Toledo)這個西班牙的六朝古都(馬德里到西元1561年才成為西班牙的首都),是最好的證明。無論是不同族裔先後掌握政權、不同宗教陸續崛起以及歐陸前仆後繼的藝術浪潮,在托雷多這裡都能略見一二。
在我囉囉嗦嗦大講歷史故事之前,先快速說一下托雷多的觀光旅遊要點:
一、交通:從馬德里可以搭客運(Plaza Elíptica上車)也可以搭火車(Atocha車站搭車),大概一個小時可以抵達,搭客運如果沒睡著,可以注意一下公路旁的大公牛看板,是個小地標
二、飲食:沒甚麼特色料理,我們因為時間有限又肚子餓,就隨便在聖若望皇家修道院(San Juan de los Reyes Católicos)旁邊的餐廳(Mesón de los Reyes Católicos)點了當日特餐(menú del día),大概介紹一下:
- Sopa castellana :口味清淡的蛋花湯,裡面丟了幾塊麵包,整體吃起來像是鹹粥加油條。
- Pisto: 就像料理鼠王的那種燉菜,上面再打個蛋。
- Venado: 鹿肉,好像是托雷多常見的料理,其他餐廳也有推鹿肉套餐,吃起來很狂野,覺得有動物在口中遷徙,廚師用了偏嗆辣的橄欖油(看菜單描述好像還加了巧克力?)試圖壓過腥味但失敗,不推薦。
- Tarta de queso con mermelada de tomate: 我的甜點是起司蛋糕左番茄果醬,我覺得很香濃可口,但同伴覺得他”奶奶的”(XD),尤其有種羊奶味。
- Flan de coco y miel: 椰子蜂蜜奶酪,同伴說比家鄉的伊XX布丁好吃。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Photo: www.poderjudicial.es)
為慶祝羅馬條約締結後滿60週年,西班牙最高法院(Tribunal Supremo)特別開放民眾參觀,由專人帶隊導覽。身為很明顯的外國人,我和同伴被公關部叫去拍照,說要放在高院官網。

(Photo: Courtesy of Joyce Wu)
原本以為只是普通的政府大樓,進去後才知道原來現為最高法院的這棟建築,是建於1750年的皇宮,芭芭拉皇后(Bárbara de Braganza)和費南多六世國王(Fernando VI)曾經住過這裡。美輪美奐的內部裝潢是仿凡爾賽宮和法國路易十五世時期的風格。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以為,到國外念研究所,一定是都在遊山玩水,讀的專業都是「觀光管理」。我原本也這麼以為,但其實不然。我的碩士課程非常繁重,像去年五個禮拜的聖誕假期,基本上都是被困在家裡,拼命趕十三份期末報告。我唸書的地方是西班牙高原中央的一個迷你大學城。待了幾個月之後,有一種籠中鳥的感覺。於是我決定,再忙也要去旅遊,換個環境、換個心情。原本的計畫是,邀請台灣的家人到西班牙來跟我會合,趁歐洲復活節假期帶家人認識西班牙。後來我真的是對西班牙感到強烈的厭膩,一心只想逃離,所以最後決定帶家人去蘇格蘭。
這趟蘇格蘭之旅,對我而言有兩個意義:除了放鬆心情之外,也是第一次自己出資(其實是銀行助學貸款的一部份)、出力(和弟弟一起)帶家人出國自助旅行。在這裡除了介紹蘇格蘭錦繡山河,也會分享「如何第一次帶爸媽出門就上手」的心路歷程。
安排旅遊行程的時候,就有很多學問。過去爸媽有過三次左右出國的經驗,但都是跟了旅行團。付了錢,就跟著旅行團走;上車睡覺,下車拍照,回家通通忘掉。不過爸媽認為這樣比較輕鬆,不需要動腦,沒有後顧之憂。而事實上,我必須承認,跟旅行團的吃、住、交通方面都是比較划算的(不是比較便宜,而是比較划算)。當然,我也大力鼓吹自助旅行的好處:例如可以自己決定要在景點停留多少時間、可以自己決定要吃什麼樣價位的餐廳或買小吃,甚至自己煮、可以住青年旅館節省開銷等。但是,長輩們沒有自助經驗,也比較不喜歡冒險,剛開始他們難免有所畏懼。另外,每個人都知道,在爸媽眼中,我們永遠都是孩子;爸媽習慣所有計畫都由他們作主,一時難以接受小孩替他們決定一切。最後,爸媽的身體狀況也是很重要的考量。所以,要帶爸媽出國自助旅行,著實充滿挑戰,對全家人來說都是。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篇網志獻給家人們,和當時的旅伴。除了感謝你們的支持和照顧之外,由於內文包含一點腥羶色內容,也提及一些違法行為,因此也不方便公開給社會大眾知道。在這裡也先給你們一個小預告,希望你們閱讀的時候不要太驚詫。

文/ Chris Chen 圖/ Chris Chen

說到荷蘭,你會想到什麼呢?除了知名的荷蘭風車、木鞋、鬱金香和高達起士,荷蘭有著許多有趣的特色;當年被鄭成功趕走的紅毛鬼,背後亦有更多的故事。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和附近地區短暫停留了幾天,讓我對荷蘭有更多的瞭解;除了看見許多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更是瞭解到荷蘭人「愛財」和「包容」之心。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對於花都巴黎都有著非常夢幻的憧憬;浪漫、時尚、高雅、前衛,都可能是一般人對於巴黎的印象。飽讀詩書的文人騷客們,能看出這個城市所隱含的歷史意義和文學氣息。全世界的饕客,都能想像法國佳餚美酒變出的味覺魔法。而在藝術家們的眼中,巴黎的羅浮宮、奧賽美術館無疑是神聖的殿堂。至於我呢,只是恰好路過的旅人,對巴黎的街景沒有特殊的期待,不懂法國文史,博物館內的藝術品我是一無所知,法國菜太貴我吃不起,但我還是用自己的方式,在這裡留下深刻的回憶。
(一起欣賞:料理鼠王主題曲http://www.youtube.com/watch?v=RzzF15Qgaa0)
巴黎並不是我第一個參觀的外國都市,但是當飛機抵達巴黎戴高樂機場的時候,有一種第一次出國的緊張感,畢竟謠言都說巴黎治安不好,語言又不通。但是下了飛機之後,看到入境大廳一群面帶微笑的當地少女,就稍微卸下了心防。一名少女上前找上我,她不發一語,並用纖細的手指比畫比畫,示意要我閱讀他手上的單子:「法國聾啞人士基金會懇請支持連署」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篇網志特別寫給未來有打算去西班牙,或是其他國家交換的學弟妹。希望我的經驗能夠讓你們的交換過程更加順利。此外我也要感謝爸媽出資讓我出國看世界,也感謝老師們、阿姨們的支持與鼓勵。當然也要感謝在西班牙時給我許多溫暖和幫助的好朋友們,可惜你們之中有很多人看不懂中文。
文、圖/ Chris Chen

前言
一年前,我為了要加強自己的西班牙語能力,我決定到西班牙馬德里當交換學生。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Chris Chen 攝影/Andy Chi (遊行部分), Chris Chen(其他部分)
這篇網志要獻給願意讓我一直跑出國的爸媽,你們的支持讓我見識更廣。同時也要獻給這次旅行的夥伴Kero Su, Andy Chi以及好久不見的國中同學Turtle Chen,有你們的陪伴,讓這趟旅行增添了古蹟和壯麗山河所不能帶給我的快樂。最重要的是感謝超熱情超親切南台灣地陪Verna Liu,有你的妙語如珠和青春活力,除了讓我們玩的盡興,更讓我們從不同角度認識愛爾蘭。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網志,特別獻給出資讓我出國唸書的爸媽(雖然旅費是拿自己以前的積蓄),也要感謝一路陪伴我,忍受我的脾氣的東歐旅遊夥伴Kero Su,也感謝她在被我折磨兩個禮拜之後,仍然願意跟我當最要好的朋友。

傳說中匈奴人被驅逐出中原後,便遷移到匈牙利,在這裡落地生根,所以後人才把這個地方稱之為「匈」牙利。匈牙利的英文「Hungary」也是由匈奴首領─克汗「hun」這個名詞演變過來。印象中有首知名的交響樂,就叫做匈牙利圓舞曲。除此之外,我對這個地方,幾乎一無所知。剛好昔日社團好友Kero說他的波蘭同學以及其他同伴約30名,相邀到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跨年,問我要不要同行。為了一探東歐國家究竟,我便著手安排了12/28從馬德里飛布達佩斯的班機,和一系列的東歐旅遊行程。親自走訪了這個國家,接觸了當地人,終於一點一點的揭開匈牙利的神秘面紗。
根據慣例,我一下榻,馬上計畫walking tour行程,能夠花少少錢邊聽故事,邊認識一個城市,又不會迷路,對我來說是最理想的旅遊方式。第一天的導遊本身是匈牙利女人,但是他的父母幾十年前的時候,就帶著全家移民到美國去,躲避當年欺壓百姓、獨裁專制的共產政權。而後來,匈牙利漸漸恢復民主之後,導遊的父母才攜家帶眷回到故鄉匈牙利。
其實布達佩斯是由三個城市組成的:老城「布達」在多瑙河西岸、新城「佩斯」在多瑙河東岸、郊區新興住宅區「歐布達」在布達北邊。簡單的瞭解基本背景後,新城「佩斯」的旅程就在刺骨的零下二十度寒風中展開。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起,葡萄牙人憑著愛冒險的天性、對財富的渴望、和對宗教的熱情,陸續開拓許多貿易航線,也佔領許多殖民地。如美洲的巴西,非洲的莫三比克、「聖多美及普林西比」,以及亞洲的澳門等,可說是當代最強的海上霸權之一。同時期,其他的歐洲國家,還在中世紀的封建社會中明爭暗鬥;貴族和貴族間,城邦和城邦間的戰火阻撓了法國和德國的發展,而義大利則還在進行傳統的路上貿易。

葡萄牙人為了紀念當年勞苦功高,突破歐洲人生理和心理的限制,並航向大西洋的數名航海家,特別在首都里斯本的海岸邊,設立一個航海家紀念碑。另外,照片中,航海家紀念盃底下這種黑白波浪紋的地磚,是葡萄牙特有地磚花紋,據說在澳門、巴西等葡萄牙殖民地,都能看到這種地磚。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圖/ Chris Chen

雖然在台灣已經上過三年的西文課,但是要前往馬德里(西班牙首都)念一年的書(2011.09-2012.06)總覺得很沒有安全感。於是我決定先到Salamanca(薩拉曼卡)這個小鎮念兩個月語言學校,先練好基本功,之後到馬德里也比較快適應。(事後證明,當時這個決定真是非常正確)我在那裡認真學習兩個月後,西文能力便進步不少。
那麼我簡單介紹薩拉曼卡的地理概況一下:
薩拉曼卡離首都馬德里約莫是三個小時車程。離鄰國葡萄牙的邊界,則只有兩個小時車程。想當初,我們班上有一位同學,就是從葡萄牙開車過來上語言課的。在台灣真的很難想像「開車到別的國家」這種概念。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圖/ 政治大學金融系陳建璋

壹、前言
在西班牙,每個社區都會有個自己的Youth Club(類似教會贊助的活動中心),功能是提供社區裡的小孩玩樂和學習的地方。暑假的時候,西班牙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到社區裡的Youth Club安排的營隊,除了期許孩子能藉由參與這些營隊充實課內知識(例如英語、生物等等),也透過體育活動學習團隊精神。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