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號稱是多元文化國,各處古蹟都能看出不同文明及不同藝術風格互相融合的痕跡,而托雷多(Toledo)這個西班牙的六朝古都(馬德里到西元1561年才成為西班牙的首都),是最好的證明。無論是不同族裔先後掌握政權、不同宗教陸續崛起以及歐陸前仆後繼的藝術浪潮,在托雷多這裡都能略見一二。
在我囉囉嗦嗦大講歷史故事之前,先快速說一下托雷多的觀光旅遊要點:
一、交通:從馬德里可以搭客運(Plaza Elíptica上車)也可以搭火車(Atocha車站搭車),大概一個小時可以抵達,搭客運如果沒睡著,可以注意一下公路旁的大公牛看板,是個小地標
二、飲食:沒甚麼特色料理,我們因為時間有限又肚子餓,就隨便在聖若望皇家修道院(San Juan de los Reyes Católicos)旁邊的餐廳(Mesón de los Reyes Católicos)點了當日特餐(menú del día),大概介紹一下:
- Sopa castellana :口味清淡的蛋花湯,裡面丟了幾塊麵包,整體吃起來像是鹹粥加油條。
- Pisto: 就像料理鼠王的那種燉菜,上面再打個蛋。
- Venado: 鹿肉,好像是托雷多常見的料理,其他餐廳也有推鹿肉套餐,吃起來很狂野,覺得有動物在口中遷徙,廚師用了偏嗆辣的橄欖油(看菜單描述好像還加了巧克力?)試圖壓過腥味但失敗,不推薦。
- Tarta de queso con mermelada de tomate: 我的甜點是起司蛋糕左番茄果醬,我覺得很香濃可口,但同伴覺得他”奶奶的”(XD),尤其有種羊奶味。
- Flan de coco y miel: 椰子蜂蜜奶酪,同伴說比家鄉的伊XX布丁好吃。
三、托雷多特產三大伴手禮:
1. 托雷多鋼(acero toledano):專門用來製作中世紀寶劍(espada)和盔甲(armadura)的鋼品;魔戒電影中,演員所穿戴的盔甲及配戴的寶劍都是托雷多這裡製作的。
(Photo: Joyce Wu)
2. 杏仁糖(mazapán):用杏仁、麵粉、蛋和糖製作的甜品,有不同口味,也有各種造型,有些外觀看起來蠻像鳳梨酥。吃起來口感會讓人覺得:奇怪,鳳梨在哪裡?怎麼沒有餡料?多吃幾口細細品嘗,才發現有股淡淡的杏仁香,像正妹的回眸一笑,甜美但可惜很短暫。
3. 象嵌飾品(damasquinado):所謂象嵌(參考日語漢字翻譯)是將亮色金屬(如金銀)嵌在深色金屬(如氧化成黑色的鋼鐵)上面。托雷多的象嵌工藝是從敘利亞的大馬士革(Damasco)傳過來的,所以叫做”damasquinado”,但是這種技藝在古波斯、日本及中國早就出現。
(Photo: http://losabalorios.com/blog/2011/05/tecnica-de-plateria-el-damasquinado/)
那麼歷史文化課要開始了。
一、羅馬人統治時期
托雷多(Toledo)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最早可能在西元前59年就有羅馬人文獻提到托雷多這個名字,當時叫Toletum,意思是”很小但是地勢易守難攻的城市”。現在的西班牙當年則叫做Hispania,意思是”住著很多兔子的地方”,是不是很萌?
二、西哥德王國
西元3-5世紀間日耳曼蠻族陸續西移。一支族裔叫做西哥德(Visigodo),他們從法國的土魯斯(Toulouse)開始往南逐步佔領西班牙。西元6世紀的時候,其中一個西哥德國王Leovigildo(註:馬德里的東方廣場Plaza del Oriente有一尊他的雕像,如下圖)統一全伊比利半島時,開始把托雷多設為首都(行政中心及宗教中心)。
(Photo: http://www.entretantomagazine.com/2014/04/21/que-pasa-con-los-reyes-godos/)
三、回教徒統治時期
西元8世紀時,西哥德王國統治階層起了內鬨,其中一派的人和北非信奉回教的摩爾人關係良好,就請他們北上幫忙鬥垮政治敵手。摩爾人食髓知味,來了西班牙之後很喜歡,就不走了,摩爾人靠簽訂條約獲得土地,不得已時才開戰取得領土,花了4年的時間,摩爾人就在西元711年占領伊比利半島,展開約莫8個世紀的統治,這段時間托雷多都是首都。
四、猶太族群發展
根據西班牙考古文物顯示,最早在西元2世紀(羅馬人統治時期)就有猶太人的蹤跡,他們稱伊比利半島為Sefarad(聖經裡的一個地名),並自稱為Sefardíes(後人把西元1492年前住在伊比利半島的猶太教徒都稱為Sefardíes)。西元711年開始,伊比利半島的猶太人社區,在數量跟規模上都大幅成長。顯然此時各種宗教族群都和諧相處,摩爾人統治下的伊比利半島,反而讓猶太社區蓬勃發展。不過摩爾人統治的版圖不斷變動,伊比利半島上也有各種小王國,有些是天主教徒,有些是回教徒。政府間大家分分合合,亦敵亦友;民眾往來頻繁,醫學、教育、貿易等交流密切。
1923年西班牙通過一個法令:全世界所有的Sefardíes及其後代都能歸化為西班牙籍。當時的西班牙經濟狀況不是很好,猶太人沒甚麼意願到西班牙發展。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西班牙駐外使節利用這條法令,庇護駐在國被迫害的猶太人。據說當時西班牙駐匈牙利大使有意保護更多的猶太人,但政府只給他500個名額的流水號,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把這500個流水號後面再硬是加上A到Z的子編號(例如1-A, 1-B..., 500-Y, 500-Z),大寫字母用完再改小寫,硬生生把500個名額變成52倍,讓後人傳為佳話。
五、天主教雙王(Reyes Católicos)時期
所謂天主教雙王是卡斯提爾王國(Castilla)女王伊莎貝拉(Isabel)及亞拉岡王國(Aragon,現在的加泰隆尼亞一帶)國王費南多二世(Fernando II)共用的頭銜。這兩位在西元1469年的時候因政治因素考量而結為連理(亞拉岡有優良軍隊,卡斯提爾則富裕繁榮)。國家主要領導人是伊莎貝拉女王,費南多只有率兵打仗的時候可以自己做主,不用請示女王。
這對夫婦非常強大,而且野心勃勃。他們的願景有兩個,一個是拿下葡萄牙統一全半島,另一個是封鎖死對頭法國。葡萄牙當年是個強大的航海霸權,他們一直沒能如願拿下,只能靠通婚維持關係。至於法國,西班牙王室靠聯姻等各種方式,直接和間接控制英格蘭、荷蘭、奧地利和義大利北部,法國基本上就被包圍了。
前面一直提到的關鍵年代-”1492年”,那年發生很多事。
首先是天主教雙王把西班牙南部格拉娜達(Granada)的摩爾人趕走,並統一西班牙。當時雖然費南多是亞拉岡王國的首領,但是他被太座規定必須要住在卡斯提爾王國,所以亞拉岡王國實際上是由一群當地貴族組成的理事會統治著,不是由中央控制。所以最近很紅的加泰隆尼亞獨立議題,就有人因此否認”自古以來加泰隆尼亞即是西班牙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個說法。
西元1492年,西班牙開始驅趕猶太人。西班牙是全歐洲倒數第二開始驅趕猶太人的國家。最慢的是葡萄牙。有人說是因為當時皇室積欠猶太人許多債務,不知道怎麼還,乾脆把他們趕走(好方便阿...)。
同時,有一種說法稱天主教雙王房事不太幸福。費南多疑似性無能,所以女王在外面另外有交男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做Cristóbal Colón的猶太人。剛說到1492年西班牙皇室在驅趕猶太人,女王捨不得她的愛人被迫害,同時又想平息謠言,再加上皇室欠了一屁股債,於是就出錢把這位Cristóbal Colón送去偉大的航路(其實是想去印度)探險,看能不能帶回one piece(其實是黃金、香料之類的)讓皇室發大財。結果他老兄迷路走錯邊,因此在這一年”發現美洲新大陸”。
總之這兩位強大的天主教夫婦很忙,做了很多事。他們很虛華,在托雷多各個教堂、古蹟(包含猶太教堂)都要加上他們的符號,算是他們那年代的hashtag。天主教雙王的符號主要是一面盾牌,上面的城堡和獅子是卡斯提爾的象徵,紅黃相間的旗幟是亞拉岡王國的象徵,下面的石榴是格拉娜達的象徵(因為格拉娜達的原文Granada就是石榴意思)。下圖左下角的牛軛(el yugo)是費南多二世的符號,右邊的箭矢(las flechas)則是伊莎貝拉的符號。
(Photo: https://mirincondelabahia.wordpress.com/2013/04/26/el-yugo-y-las-flechas)
上面講了那麼多,其實只是想說伊斯蘭教徒、猶太教徒和天主教徒都住過托雷多。這些歷史也都反映在托雷多的建築上:
一、伊斯蘭建築特色
- 背景:西元7世紀穆斯林軍隊佔領大片土地。一旦控制了一個區域,首先需要一個禱告的地方,所以需要建造許多清真寺。而在托雷多,伊斯蘭建築風格是整個城市文化的精隨,無論是猶太教堂或是天主教教堂,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 格局:早期的伊斯蘭教徒根據先知的住房或採用他們自己住的房屋類型建立結構簡單的寺院,格局多為一層樓的方形或長方形矮房,沒有噴泉或花園的規劃(天主教修道院通常會有),但有面向聖地麥加的壁龕(mihrab),還有告訴信徒禱告時間到了(一日五次)的宣禮塔(minarete)。
- 建材:為了可以快速滿足大量需求,建材多使用便宜、能快速取得和搭建的材料,如木材、磚塊及灰泥(yeso)等。
(Photo: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lcaballoalvaro/10778297884) - 壁畫雕花:在裝飾風格和建築設計上,伊斯蘭教義禁止偶像崇拜(aniconismo),建築需要遵照聖經《十誡》及伊斯蘭教的聖訓,不可以使用人物、動物的圖案,所以建築物上只會有三種裝飾藝術出現:(1)花草、(2)幾何圖案(例如拱門交錯,如上圖,這種不能穿過的拱門叫做arcada ciega)、(3)文字銘刻(epigrafía)。不像天主教教堂到處都是人物畫和雕像,或像台灣的寺廟也都會有神佛龍鳳等等)。所以在伊斯蘭建築物裡,常可見清到天花板有密集的鎖鏈串聯或小稜柱(prismas)蜂巢狀編排設計(mocárabe),還有羅馬式圓柱上的雕花(capitel)。
(Photo: 上圖為猶太教堂的伊斯蘭風格屋頂,感謝Joyce Wu提供;下面為圓柱雕刻capitel的例子,資料來源http://www.arquivoltas.com/Presentacion/Presentacion40.htm) - 拱門及窗台:摩爾人原本是一支居無定所的遊牧民族,也就是說這個民族原本沒有屬於自己的建築特色。然而摩爾人來到伊比利半島和西哥德人接觸後,學到了拱門建築技術(arquería),並且加以大幅改良。西哥德人的拱門是一個長方形加上一個半圓形的正規拱門,而摩爾人的拱門是由許多種複雜的幾何圖形組成(如下圖)。我們在托雷多看到的馬蹄型圓拱(arco de herradura)及多凸耳型圓拱(arco polilobulado)造型的門窗就是摩爾人建築的特色(可以看下面第二張圖猶太教堂,就用了這邊說的兩種圓拱)。
(Photo: https://turismo22.wordpress.com/tag/arco-polilobulado/)
(Photo: Joyce Wu)
二、猶太教堂(sinagoga)
西元8世紀,穆斯林控制伊比利半島期間,猶太社區蓬勃發展,需要建造做禮拜的地方。原來自古猶太人就是比較富裕的社群,當時他們付錢聘請穆斯林來建造猶太教堂,使得猶太教堂充滿伊斯蘭色彩,尤其是前面講到的圓柱雕花還有天花板(神龕正上方的叫cúpula,其他地方的天花板叫bóveda)設計。剛好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一樣,禁止偶像崇拜(anicónico),所以裝飾風格也是以幾何圖形、花草還有文字銘刻(希伯萊文和阿拉伯文)為主。
(Photo: Joyce Wu)
天主教雙王開始驅趕猶太人後,開始對猶太教堂動手腳(加上天主教裝飾) ,例如把天主教雙王的符號被加在牆壁雕刻或天花板上。。我們在托雷多參觀了兩間猶太教堂,一個叫白色瑪麗亞猶太教堂(Sinagoga María la Blanca),另外一個叫轉折期猶太教堂(Sinagoga El Tránsito)。後者的文化融合最明顯,甚至看到希伯來文銘刻、阿拉伯文銘刻還有天主教雙王的盾徽同時存在於牆壁雕刻(如下圖,最外層是希伯來文,往內一層密密麻麻的是阿拉伯文,中間白色盾牌是天主教雙王的盾徽,背景是錯縱複雜的伊斯蘭花草雕刻)。
(Photo: Joyce Wu)
三、天主教教堂
天主教建築藝術的發展史非常久遠,這邊只介紹托雷多主要古蹟的風格。首先,當天主教剛從穆斯林手中奪得伊比利半島時,他們直接擴建原有的清真寺,改建成教堂(例如前面講到的光輝基督清真寺);建築結構為羅馬式穩固圓潤的風格,裝飾部分則為伊斯蘭風格。伊斯蘭建築藝術用在天主教建築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做mudéjar。
我們在托雷多參觀了一個小清真寺,叫做光輝基督清真寺(Mezquita Cristo de la Luz),當時因為忙著聽解說來不及拍照,只好放上專業攝影師的連結:http://gustavoferichola.es/fotografo-en-madrid/mezquita-de-toledo/。這棟建築原本只是清真寺,只是後來被改建成天主教教堂,並冠名”光輝基督”。原本空間非常狹小但格局方正,後來的天主教徒加上圓弧牆面及圓頂結構基督神龕(el ábside),並且以人物和動物圖像彩繪來裝飾牆面。光輝基督神龕天花板的畫作跟很多歐洲教堂的彩繪一樣,訴說的是天父和天神的故事(羅馬式建築時期彩繪藝術把神描繪成一個嚴厲、恫嚇的懲罰者的性格,到哥德式建築時期,才著重把耶穌描繪為代替人類受苦受難、滿臉痛苦的意象,同時也有大量聖母瑪麗亞的圖像,被描繪為慈祥的母親,充滿人性)。圍繞在天神旁邊的四隻半人半獸,分別代表聖經中四大福音書的作者(los 4 evangelistas):老鷹代表約翰(Juan),公牛代表路加(Lucas),人跟動物合體的是馬太(Mateo),獅子(有時候是拿著書的人)代表馬可(Marcos)。
(Photo: Joyce Wu)
西元12世紀開始,伊比利半島開始流行哥德式建築新技術,靠堅固外牆結構外部支柱(contrafuerte)及半圓拱支柱(arbotante),像衣服掛在衣架上一樣,把整棟建築物撐起來,這樣內牆才可以裝大片的彩繪玻璃(vidrieras)。外牆支柱上會有小尖塔雕飾(pináculos)還有排水用的滴水獸(gárgolas)設計。
(Photo: Joyce Wu)
另外,哥德式教堂大門一層一層往外擴的雕花設計,是為了讓大門看起來更大更雄偉。(補充:羅馬式教堂的窗戶外面狹小裡面開闊,則是為了在不減弱牆壁支撐力的前提下讓更多的光線進入室內)。
(photo: Joyce Wu)
歐陸在15世紀上半葉開始進入文藝復興時期(renacimiento)。西班牙的文藝復興比較晚開始(15世紀下半葉左右),但還是有受到歐陸文藝復興時期的華麗精緻巧奪天工的建築藝術影響,所以15世紀上半葉時,西班牙天主教教堂出現一種”龍飛鳳舞般華麗的哥德式建築(gótico flamígero)”風格(如下圖雕像上方的華麗雕刻)。
(Photo: Joyce Wu)
除了建築藝術,托雷多其實是西班牙重要作家El Greco(直譯作”那個希臘人”,本名是Doménikos Theotokópoulos)的故居。El Greco在托雷多受當地教會聘用,畫了很多天主教相關作品。我們在托雷多的聖多美教堂(Iglesia de San Tomé)看到其中一幅具代表性的作品-歐爾加伯爵的入土儀式(El Entierro del Conde de Orgaz)。
(Photo: https://es.slideshare.net/ELIODORA/el-greco-6446546)
這幅畫藏了很多細節。
首先,這幅畫的布局和El Greco其他作品一樣,可以切分成三個部分:
- 最下面的半人半神區:兩位天上下凡來的聖人奧古斯丁(San Augustín)和史蒂芬(San Esteban)抱著死者的身體。旁邊圍觀的是當時的人物,都是真實人物,據說作者把自己和幾個有頭有臉的朋友都劃進去了,例如唐吉軻德作者賽凡提斯。另外有人說,畫面左下角的小孩,是作者的親生兒子,旁邊還記錄孩子的出生年代。
- 中間整個區塊是天神區:可以看到天父、聖母瑪利亞的意象,以及歷代君王。畫家把在位的國王也畫在天堂了,是一種尊崇的作法,不是要唱衰國王。El Greco筆下的聖母瑪麗亞有兩種,可以從衣服的顏色判別。穿白色和藍色衣服的瑪麗亞,是聖潔未受孕的瑪麗亞(María Inmaculada);穿紅色和藍色的瑪麗亞,象徵豐富情感以及隱含耶穌的死亡。另外左上角還有一個綠衣服的天使,手裡是亡著的靈魂。
- 畫面最上面俯視一切的是聖靈(espíritu santo):在其他畫作中可能會以鴿子的圖案代替。
這次是我第二次來到托雷多,上次是自己和同學來旅遊,隨便走走看看,只覺得西班牙建築都是土黃色的,很不亮眼。這次是參加校外教學活動,跟著文化課的老師Leonor來認識西班牙多元文化及其建築藝術。老師講得很詳盡深入,學到很多,才體會到這個文化古都的魅力。我發現其實天主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其實有許多相似處(包含起源、教義建築藝術等等),很納悶為何他們在歷史的演進中,甚至在現今社會,會不斷發生衝突。我也不禁驚嘆,沒想到同一棟建築不同部位的天花板也有不同名稱,各種裝飾風格也有艱澀的專有名詞,真的記都記不完。但還是希望可以多學一些,也許我以後看到隨便一棟建築物也能夠侃侃而談講出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