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otanical garden.JPG

      許多人對於花都巴黎都有著非常夢幻的憧憬;浪漫、時尚、高雅、前衛,都可能是一般人對於巴黎的印象。飽讀詩書的文人騷客們,能看出這個城市所隱含的歷史意義和文學氣息。全世界的饕客,都能想像法國佳餚美酒變出的味覺魔法。而在藝術家們的眼中,巴黎的羅浮宮、奧賽美術館無疑是神聖的殿堂。至於我呢,只是恰好路過的旅人,對巴黎的街景沒有特殊的期待,不懂法國文史,博物館內的藝術品我是一無所知,法國菜太貴我吃不起,但我還是用自己的方式,在這裡留下深刻的回憶。

 

(一起欣賞:料理鼠王主題曲http://www.youtube.com/watch?v=RzzF15Qgaa0

 

      巴黎並不是我第一個參觀的外國都市,但是當飛機抵達巴黎戴高樂機場的時候,有一種第一次出國的緊張感,畢竟謠言都說巴黎治安不好,語言又不通。但是下了飛機之後,看到入境大廳一群面帶微笑的當地少女,就稍微卸下了心防。一名少女上前找上我,她不發一語,並用纖細的手指比畫比畫,示意要我閱讀他手上的單子:「法國聾啞人士基金會懇請支持連署」

       單子上簽名的人數眾多,於是我也簽了名,連署支持弱勢團體有何難處?沒想到簽了名之後,她又比畫比畫,要我閱讀一個小字條款:「連署者請捐獻十歐元」。(根據兩天後當地導遊的解釋,原來,我被詐騙了)我給了她兩歐元之後,才好不容易甩掉她繼續前進。內心不禁感嘆,來到異地所看到的第一抹微笑,竟是笑裡藏刀。

      我下榻的青年旅館位在市中心,地鐵站République附近。老闆娘非常友善,他說最近在學中文,於是跟我討教幾句,我也順便跟他學了幾句簡單應急用的法文旅遊對話(例如:"您會說英語嗎?Parlez-vous anglais?",或"請問您可以幫我忙嗎?Est-ce que vous pouvez m'aider?"),後來證實非常受用,因為當你試圖跟法國人講一點點破法語,他們就會對你很客氣,並且告訴你其實他們會一點點英文(其實都不只一點點),但你要是直接對他們講英語,就準備吃閉門羹吧。

      我住的這個青年旅館好處是搭地鐵方便,但是附近沒什麼景點。第一天早上我想說走路去看看有名的塞納河畔,地鐵兩三站而已應該不會太遠,但事後證明,巴黎的兩三個地鐵站,原來是腳程30-40分鐘的距離。而且走在巴黎街頭(非觀光區),並不是一種享受,除非你是本來就很愛巴黎,或是已經在巴黎住習慣的留學生。但對我這種俗氣觀光客來說,巴黎的路又大又長,車水馬龍、市聲鼎沸,空氣污濁,有時還會聞到街角傳來尿騷味,著名景點以外的其他建築風格又和其他歐洲大城相似度極高,走在路上真的是滿不舒服的。為什麼不搭地鐵呢?除了地鐵票價昂貴之外,巴黎的地鐵讓我非常驚訝。從地面走到地下搭車的過程,彷彿從歐陸橫跨地中海來到北非。地鐵裡以非洲裔人士居多。當然他們不是壞人,但我還是不太習慣看到這麼多非洲人。此外,巴黎地鐵空氣流通不好,而且尿味很重,實在不討喜。所以我還是決定用走的。儘管抱怨一堆,當我好不容易走到目的地賽納河畔時,還是能感到血液在沸騰,打開心房體驗巴黎的美。

la seine.JPG

 

      從我拍的全景照(下圖)中,可以看到塞納河上有個小島,名叫「Île de la Cité (城市之島)」,是巴黎聖母院的所在地,是巴黎起源之處,法國的公路零起點(point zero)也在這個島上。

 l%5Cîle de la cité 2.JPG

 

(帶來這首: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BCvu4fHK_4&feature=fvst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支叫做「巴黎兮(Parisii)」的蓋爾人(Gallic)來到這個島上住了下來。西元前52年的時候,羅馬人來了,他們佔領這個地方,並且大幅建設,讓巴黎不只是一個河中間的小島。西元500年羅馬帝國瓦解,法國被北方蠻族法藍西人侵略,後來的國王陸陸續續擴建巴黎市,興建許多宮殿,如墨洛溫皇宮、司法院、高等法庭,就是西元六世紀的時候,由一位可洛維國王(King Clovis)建造的。 

 

notre dame de paris.JPG

      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堂。不過,除了在宗教方面的意義之外,自1239年,路易九世在這裡舉行加冕典禮之後,巴黎聖母院在法國政治上便擁有重要地位。其後,亨利六世也是在此加冕。而1804年拿破崙更是自己站起來拿了皇冠就往自己頭上戴,甚至還親自幫跪在旁邊的皇后瑪麗安東妮戴上后冠。

       聖母院建造於1163年,完工於1220年。建築風格為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高聳尖頂為的是更接近神,飛扶拱支撐修長身型,為的是能夠安裝大片的彩繪玻璃,還有屋簷的滴水獸也是很重要的代表。

      但我本人之所以聽說過巴黎聖母院,其實是看過鐘樓怪人卡通的關係。故事中的主角加西莫多,就住在巴黎聖母院,每天負責敲鐘,他的長相雖然很恐怖卻心地善良。而加西莫多和吉普賽女郎的愛情故事,更為這座教堂增添幾分浪漫和悲傷的氣氛。

notre dame de paris façade.JPG

 

      連接城島和河岸的「新橋Pont Neuf」,建於1687年,是法國第一座建有人行道的石橋。橋頭豎立了建造者的雕像。他是當年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法國國王似乎不叫亨利就叫路易?),這個國王本身是基督教新教徒,不是信天主教的,他有很多措施都在保護跟他一樣的異教徒,因此難免會造成社會的不諒解,儘管這位國王的政績其實還算不賴。那麼到底有多少人討厭他?據說亨利四世曾經遭逢25次暗殺,但都活了下來。直到1610年的時候,有個叫拉法葉的人成功在亨利四世心上捅了一刀,讓亨利四世當場身亡。於是皆大歡喜嗎?沒有。這個刺客後來遭到執法單位殘酷的虐待,比風聲電影中吳志國大隊長所受到的酷刑還恐怖。當時的執法人員,首先先將拉法葉骨頭擊碎,然後一根一根拿出來,之後在用滾燙的液態鉛,微量灌入拉法葉體內,壞其臟器,再將其取出體內。拉法葉還沒死。最後他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先被暴民亂踢亂揍之後,才被五馬分屍。夠殘酷吧?

 

      法國巴黎是個戰爭不斷的地方,而這些戰爭或多或少也造就巴黎人的性格和文化。例如1870年普法戰爭(普魯士和法國的戰爭)後,人們想要尋求一個能讓心情放鬆、抒解精神壓力的地方,所以酒館和歌舞廳就成了最受歡迎的社交場所,而建於1889年的紅磨坊,以上演其著名的法國「康康舞」聞名世界。

 

(一起欣賞:康康舞表演http://www.youtube.com/watch?v=-7RQ3SOehJg&feature=related

 

      康康舞的跳法,就是一群女舞者排成一排,隨著輕快的音樂,有時發出長長的抱怨和尖叫,此外她們使勁兒的把裙子踢的老高,有時稍微用手掀一下,給男觀眾一種好像快看到卻又看不到,忽隱忽現、若有似無的甜。後來開始有舞者乾脆不穿內褲取悅觀眾,但這種行為要是被當時不定期臨檢舞女內褲的掃黃警隊看見了,可是會惹麻煩上身的。一般來講,被抓到的話是要繳罰款之類的,但我相信掃黃警隊的警官們也都是色胚,絕對不會就這麼公事公辦,但這之中可能發生的黑暗內幕,就不需要寫出來了。

       有一段時間,紅磨坊的康康舞表演一度流於情色,也有人說康康舞是十九世紀的色情電影。不過後來隨著時代演進,紅磨坊不再需要賣肉的舞女來吸引觀眾,粗俗不雅的部分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難度招式技巧和舞蹈藝術力與美的結合。

moulin rouge.JPG

      紅磨坊(如上圖)所在的蒙馬特區(Montmartre district),是我對巴黎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之一。蒙馬特由於位在城市的範圍之外,所以不必支付稅金給巴黎市,於是蒙馬特很快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飲酒區域,也是昔日的紅燈區。而這樣龍蛇雜處的地方,自然也很容易吸引一些叛逆或放縱的藝術家。

例如梵谷就曾經住在這裡。話說當年他在巴黎的住處邊畫作,會一邊吸吮畫筆。畫筆上的重金屬,就這樣一點一點被吸入他的體內。傳說中這是他後來瘋瘋癲癲,甚至把耳朵割下來寄給自己深愛的妓女的可能原因。除了梵谷,西班牙知名畫家畢卡索,也曾經在這裡待過一陣子。導遊說畢卡索的知名立體派畫作「阿維濃的姑娘Les demoiselles d’avignon」就是在蒙馬特這裡畫的,描寫的是青少年看到妓女時又恐懼又好奇的心理。但維基百科中文版說畢卡索是在西班牙畫的,我也不知道誰對誰錯。

le lapin agile.JPG

saint denise.JPG蒙馬特山上的卵石路旁有一間「絞兔酒吧(Le lapin agile)」(如上圖),是畢卡索的最愛。當年畢卡索只是個赤貧的流浪藝術家。這間酒吧的老闆每天提供他三餐,只求拿畢卡索的畫作當做回報。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看來,這真是一筆超划算的投資。但是藝術是無價的,不能拿幾頓飯幾疊鈔票來衡量。

      蒙馬特山丘(殉教亡靈山丘)還有個傳說。傳說中,有一個叫做丹尼斯Dennis的人,他是法國的第一任主教。這人因為堅決信奉天主教,於是被統治者羅馬人在這座山丘上砍頭。不料,丹尼斯彎下腰,把他的首級撿起來,拎在手裡,就這樣步行了十公里,邊走還邊佈道。於是後來,丹尼斯主教被奉為聖人丹尼斯Saint Dennis(如左圖)並成為法國的守護神。

sacré coeur.JPG

      蒙馬特山頂上的聖心堂(Sacré Coeur)(如上圖)是巴黎的地標之一,傳說堂內供奉著耶穌的聖心。從聖心堂門口,可以俯瞰整個巴黎市區(如下圖)。很多觀光客都會到這個地方來拍團照之類的。不知道怎麼回事,明明是一個開放空間,但是地上一直有種尿騷味,非常可怕。一團美國遊客經過,還發自內心的大聲批評:「歐洲人簡直髒死了」,讓我們的當地導遊一臉尷尬。

      面對聖心堂正面可以看到兩座綠色雕像。左邊那位是十三世紀的法國國王路易九世,後來因為他曾經率領兩次十字軍東征,殺了很多異教徒,所以被封為聖人路易,是唯一一個被封為聖人的歐洲國王。(所以要當聖人,要嘛殉教,要嘛殺一大堆人)。而右邊那位呢?這人的法文名字叫Jeanne d’arc,英文叫Joan of Arc。導遊說這人很有名,應該大家都聽過,不需多做解釋。同團的大家也都點頭如搗蒜。我心想:誰阿??早知道當初高中歷史課就不要那麼愛睡覺。後來我私下去請教導遊,他才跟我解釋,Joan of Arc是法國人心中的女英雄,在英法百年戰爭時期曾經率領同胞抵抗進犯的英軍。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聖女貞德。

paysage de mont martre.JPG

 

      蒙馬特區有個藝術家廣場,廣場上擺滿街頭藝術家的攤位。這些藝術家必須跟政府登記說要在這個地方執業,然後要排差不多十年才能排到。所以在廣場上擺攤的畫家們,通常都歲數不小了,十分辛酸。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個地方,很有藝術氣息,而且色彩繽紛,讓人耳目一新,畢竟巴黎街頭的顏色其實很沒變化,路人的穿著也偏低調穩重。而這裡的紀念品和明信片也是全巴黎最便宜的,在這裡一張明信片我花8塊台幣買到,如果在巴黎鐵塔下面買,一張要80塊。

DSC03865.JPG

DSC03857.JPG

  DSC03856.JPG

 

DSC03863.JPG

  DSC03874.JPG

      另外藝術家廣場附近有著許多「bistro」,也就是類似西洋風簡餐店的地方,據說蒙馬特這裡就是最早有bistro的地方。現在有許多餐廳都自稱自己是bistro,認為這個名稱很有情調好像很高級。這種餐廳在歐洲很多,在台灣也找的到。但是其實bistro的由來是如何呢?話說有一次一批俄國軍隊打完仗,來到蒙馬特駐紮一陣子,軍人肚子餓了,便到餐館點菜。肚子餓的阿兵哥沒有耐心等待,拍桌子用俄文大喊「быстро (bistrra)」也就是「快點!」的意思。店家不知道阿兵哥們喊的是什麼詞兒,只能趕緊隨便弄幾份餐點送上。上菜後,阿兵哥們滿足了,其實肚子餓的時候,真的什麼東西都好吃。但從此之後,當地的店家都在店門口取諧音打出bistro字樣,讓阿兵哥知道他們上菜很快,這樣就可以更容易招攬到軍隊的生意。但文字就是一種積非成是的產物,現在我們講bistro,已經不會有人認為是在講當年的速食店了。

 

le tour eiffel.JPG

      那麼講到巴黎最主要的地標,當然沒有別人,就是巴黎愛菲爾鐵塔啦。愛菲爾鐵塔完工於1889年,也就是法國大革命的百年紀念。鐵塔高1000呎,曾經蟬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長達40年。現在塔上把所有把他打敗的建築物都列出來,其中包含台北101,真是令人驕傲,雖然台北101好像沒有蟬聯這麼久的世界冠軍。

      鐵塔剛完工的時候,很不受喜愛。巴黎人認為這根鋼鐵大怪獸整個毀了巴黎的市容。但愛菲爾鐵塔在外國觀光客的心中,卻是超級浪漫的景點。從愛菲爾鐵塔每年為法國帶來的4500萬歐元的觀光收入來看,就可以知道他有多受觀光客歡迎。但最誇張的是一位來自美國加州舊金山的奇女子。她深深的愛上愛菲爾鐵塔,她的朋友開玩笑說:你乾脆跟他結婚算了。沒想到這位奇女子真的去和愛菲爾鐵塔公證結婚,公證人就是當時的巴黎市長本人,並且在戶政機關登記冠夫姓「愛菲爾」。酷斃了。原來這個女人患了所謂的戀物癖(object fetish),所以她才會這樣無可救藥的愛上巴黎鐵塔。有趣的是,這位「愛菲爾」太太幾年後,來到義大利的比薩,竟然又無可救藥地愛上了比薩斜塔。導遊說:「She’s a monumental slut!」惹得大家捧腹大笑。

le louvre.JPG

le louvre 2.JPG

      巴黎的羅浮宮位於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原是城堡的武器庫,後來作為法國的王宮,而現在是羅浮宮博物館,擁有的藝術收藏達3.5萬件,導遊說要全部都看完的話,只要四天半的時間就好。

 

       奧賽美術館位置離羅浮宮不遠,在塞納河的另一岸。1900年的時候,法國為了舉辦當年的世界博覽會,特別在巴黎建造一個新的火車站。然而,就跟在那之後每年的世界博覽會一樣,這些特別加蓋的建築物,到最後都失去用處。於是後來,法國政府把這棟建築物拿來當博物館,取名為奧賽美術館。所以巴黎才會有一間長的這麼像火車站的美術館。

 

      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又名革命廣場(法文:Place de la Révolution)。

      廣場正中間有個埃及方尖碑obélisque de Louxor,上頭裝飾著象形文字讚揚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統治,方尖碑本身已有3300的歷史。它是1830年時埃及政府送給法國的兩個方尖碑之一。另一個仍留在埃及因為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這太困難且太重以致於不能運到法國。1990年代,法國總統把第二個方尖碑歸還給埃及政府。這座方尖碑為一紅色花崗岩柱,高23公尺(包含基座),重達250公噸。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運送它不是件容易的事,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從埃及運來法國。方尖碑基座雕刻的圖案,描繪著用來運送方尖碑的機械裝置和搬運過程。方尖碑兩個側面有噴水池,另有8座雕像,代表法國8座主要城市(里爾、斯特拉斯堡、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布雷斯特和魯昂)。1870-1871年普法戰爭後,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割讓給德國,於是斯特拉斯堡雕像被蒙上了黑紗,常有花環裝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收回這一地區,才把面紗掀開。

obelisk.JPG

(photo de l'Obélisque de Louxor: Kero Su)

       協和廣場以方尖碑為中心,兩邊的建築物是對稱的。南北面(遠方)各有一棟長的像紐約市立圖書館的建築,南邊是法國國民議會所在地的波旁宮,北邊是馬德萊娜教堂(Église de la Madeleine)。議會和教堂分開,象徵法國是政教分離的社會。廣場上的法國海軍部和克里雍大飯店,中間夾著的是皇家路,向北通往馬德萊娜教堂。克里雍大飯店門口的噴泉,就是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拍攝場景,我猜飯店應該也是拍攝場景才對。

       廣場的西面是就是鼎鼎有名的香榭麗舍大街的東部起點,此大街是一條可直通巴黎凱旋門的八線道。

 arc de triumphe.JPG
(photo de l'Arc de Triomphe: Kero Su)

 

(一塊兒來欣賞,台灣區本月最紅的法語歌曲:

喔~小姐哩坐(喔香榭麗舍)」http://www.youtube.com/watch?v=d9V-zUlrhEE

 

      從協和廣場走到凱旋門的路上,真的可以感受到巴黎都市規劃的格局方正、寬敞、霸氣、左右對稱,只能說當年拿破崙真是一位有遠見的君主。而身為十二條大路匯集處的凱旋門圓環,也真是非常震撼。凱旋門是拿破崙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於1806年下令修建而成的。遠看雄偉,近看雕工細膩。如同整個巴黎給我的感覺,大器卻又不失細節。

arc de triumphe intérieur.JPG

(photo de l'Arc de Triomphe intérieur: Kero Su)

      凱旋門的正下方(如上圖),是1920年建造的無名烈士墓,墓是平的,地上嵌著紅色的墓誌「這裡安息的是為國犧牲的法國軍人。」我當時不知道這個無名烈士墓的典故,原來,根據維基百科,墓中長眠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一位無名戰士,他代表著在大戰中死難的150萬法國官兵。墓前有一盞長明燈,每天晚上,這裡都會點起不滅的火焰。每逢節日,就有一面10多米長的法國國旗從拱門頂端直垂下來,在無名烈士墓上空招展飄揚。

      通往凱旋門的香榭麗舍大道,是士兵凱旋歸來時,遊行隊伍行走的道路。而「香榭麗舍(les Champs-Élysées)」原意是希臘神話中聖人及英雄靈魂居住的極樂世界(Elysium)。後來變成各式服裝珠寶品牌入駐的精品大街,而現在,也不能算是精品大街,畢竟連H&M, ZARA, MANGO都有,甚至還有一些速食店都入駐了。我們這一行人原本就對逛街比較沒興趣,在這條街上又一直遇到中國人跟我們搭訕,問說:「可不可以麻煩你幫我去LV本店購買限量皮包」。給人感覺很不舒服,有點像是詐騙集團。大家之後去那邊要稍微留意一下。

      其實從中文翻譯的「香榭麗舍」「香澤里榭」等名詞來看,我原本還以為這是一條百花繽紛的街道,沒想到真正的典故是英雄靈魂所居住的極樂世界。其實會有這樣的誤會,一方面是沒學過法文,另外一方面則是沒親自到當地旅遊,真的很多奇聞軼事都不會知道。雖然我來到巴黎並沒有抱著特別的憧憬,但是巴黎的霸氣、高雅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連續這幾天接觸法語,也讓我覺得她是一個美麗、悅耳的語言,倘若未來行有餘力,我也很樂意把學習法語當成閒暇時的興趣。我在法國還留下許多遺珠之憾,畢竟我也只看過巴黎市區,連凡爾賽宮都沒去。希望有一天能再來法國玩。

jardin.JPG

(photo du jardin: Kero S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tterher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